长沙市2017年“四上”单位发展情况分析

2018-07-18来源: 长沙市统计局

      “四上”单位作为长沙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全市“四上”单位达8288家,首次突破8000家,比上年增加816家,增长10.9%,占到全省“四上”单位的22.4%。 

      一、 “四上”单位发展情况

      (一)新增“四上”单位创历年之最。2014-2017年,全市“四上”单位总量分别为6662家、6852家、7472家、8288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7年,全市新增单位创历年之最,全年共新增“四上”单位1596家,同比增加265家,增长19.9%,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新增单位的24.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9%,为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增长速度居中部6省省会之首。2017年,全市 “四上”单位增长速度达到10.9%,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南昌高出3.6个百分点,比排名末位的太原高出12.2个百分点。“四上”单位总量排名第三,分别比郑州、武汉少2720家和1785家。 

      (三)服务业单位增长最快。分行业看,2017年 “四上”单位中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三大行业全面增长,工业2883家,比上年增加95家;建筑业647家,比上年增加36家;服务业4758家,比上年增加685家,同比增长16.8%,其中:批零住餐业2191家,比上年增加213家;房地产业808家,比上年增加20家;规上服务业新增1759家,比上年增加452家。服务业新增单位占 “四上”单位的主导地位,占比57.3%,同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四)非公单位占主导。从单位总量上看,在2017年8288家“四上”单位中,非公有制单位达7552家,占比达91.1%。从发展指标来看,非公有制单位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999亿元,占全部“四上”单位的70.8%。非公有制单位成为我市“四上”单位的主导力量,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外向度不够。2017年,全市 “四上”单位主要集中在内资单位,数量达8035家,占全部“四上”单位总量的96.9%;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共253家,仅占全部 “四上”单位的3.1%,比重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二)区县发展不均衡。“四上”单位区域分布不均衡,总量超过1000家的有3个县(市),分别是浏阳市、宁乡市和长沙县,占到全部“四上”单位的41.5%,同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在700-1000家的有5个区,分别是岳麓区、芙蓉区、望城区、雨花区和天心区,总量在700家以下集中在开福区(见下表)。

 

 

2017年度分区县“四上”单位情况表
单位:个
全市
合计
工业
建筑业
批零住餐业
房地产业
规上服务业
8288
2883
647
2191
808
1759
芙蓉区
888
98
90
348
53
299
天心区
732
102
78
244
90
218
岳麓区
921
253
88
164
137
279
开福区
599
108
69
179
59
184
雨花区
848
102
125
204
116
301
望城区
864
336
57
222
90
159
长沙县
1020
394
80
256
120
170
浏阳市
1343
859
32
295
69
88
宁乡市
1073
631
28
279
74
61

 

      (三)建筑业单位总体偏少。2017年全市建筑业单位647家,仅占全部“四上”单位的7.8%,比占比第一的工业单位低27个百分点。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排名末位,只占到平均数量1279家的50.6%,比总量排名第一的郑州少1032家。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四上”单位申报工作,确保应统尽统。切实做好“四上”单位申报入统工作。一是针对建筑业单位偏少的情况,重点加强与住建部门的衔接,共同核实查找具有建筑业资质证照的“非四上”企业。二是认真做好“准四上”单位监测与服务,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沟通联系,充分利用部门行政登记信息和工商年度报告信息,挖掘成长性较好和接近规模的单位进入准“四上”单位库,确保达到规模及时申报入统。三是强化引导措施,重点抓好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单位法人和分支机构转法人工作,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四是充分利用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结果。今年是第四次经济普查年,7-10月将对全市单位开展清查摸底,对清查中发现达到“四上”规模的“非四上”单位确保在年度申报入统。

      (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规模单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培育壮大企业规模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引导和培育,对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在税费、融资、土地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落实自主创新“1+4”系列政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承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带动产业链上众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形成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基地。

      (三)加强招商引资,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一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产业链招商工作,促进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企业到我市落户,尤其要在引进新兴业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二要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利用当前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契机,着力推进省级100个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并以此为示范加快推进市级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三是要加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加快引进行业领军、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生产团队、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加大产业链与集群化招商力度,争取通过新增项目落地形成新的增长点。

                                                                                       (长沙市统计局 2018年7月18日)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