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清长沙、善化两县简介:长沙县 明代长沙县东界浏阳夹石岭,西至宁乡格塘,南至善化和丰坊,北至湘阴青山。下辖7乡(临湘、明道、大贤、万寿、锦绣、雾阳、新阳)3厢(旌节、湘水、清泰),旧编户20(个)里。万历十年(1582)编户为21(个)里。明祟祯十年(1637),将21里编为49都,县城内分为15铺,将临湘乡中的一、二都并为一都,新阳乡一、二、三都并为一个都,并改名河西都,全县编为12都3厢,嘉庆年间又合并为10都,每都下设10甲,甲下设10区、1坊、1厢。10都为尊阳(现金井)、清泰(福临)、锦绣(路口)、万寿(黄花)、淳化(安沙)、大贤(北山)、明道(黄花、北山及市郊一带),临湘(霞凝、铜官)、新康(靖港)、河西(高塘岭)。

  善化县 东至浏阳、西至宁乡油草铺、南至湘潭昭峡铺、北至长沙县城和丰坊。明设4乡(永康、忠臣、长乐、兴化)5厢(上、下、文德、上洲等),编为16(个)里。祟祯年间编户为ii里,城厢设14铺。清顺治年问开始划为10都,六、七都在湘江之西,一、八都在湘江东,二、三、四、五都滨临浏阳河。城厢设14铺。铺、都下设保、甲,嘉庆十九年(1814)每户安上门牌。一都为黎土乇、洞井、豹子岭一带,二都为干杉、仙人市、凉塘一带,三都为干杉、仙人市东南大部,四都为梅花、五美及干杉部分,五都为朱家桥、河里、五美一部分,六都为坪塘、九江等地,七都为望城坡、白箬、卯田、碑头市等地大致以靳江河与六都为界,八都为大圫、南圫、跳马、石门、暮云、石燕铺、关刀铺等地,九都为跳马及株洲云田、龙头铺一带,十都为浏阳柏加及株洲县樟树黄塘一带。长善两县在府城沿万寿街、万福街、石乐私巷、息机园、皇仓街、永丰仓、大西门正街交界;在农村大致沿319国道为界。

  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长沙府: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六月(《明书·本纪一》谓甲辰八月取夷陵及潭州)潭州府更名长沙府。长沙府辖长沙、善化(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长沙,十三年五月复置)、湘阴、湘潭、浏阳(洪武二年降为县)、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安化11县及茶陵州。上隶于湖广布政使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