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调查问卷结果反馈

2018-01-04来源: 长沙市文广新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熏陶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了调查广大网民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情况,并向受访者传播非遗保护的理念,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于2017-09-112017-12-07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调查问卷,情况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有15道题目(其中9道单选,5道多选,1道意见反馈)。问题主要涉及调查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对我市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满意程度、是否经常前往我市文博开放单位、通常采取什么方式去参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有多少、赞成用哪种方式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调查时间近三个月,本次调查活动有效投票次数有91次。

二、调查结果分析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有45名为男性,有44名为女性。其中,调查者37.5%的人是20--30岁,27.27%的人是20--40岁,23.86%的人是40--50岁,其他年龄段的人比重都不超过10%。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占总人数的71.59%;大专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5%,高中学历、中专学历、初中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数比例均不超过10%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有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分别位列参与者居住地附近文化遗产场所前三,而非国有博物馆占比例最少。61.36% 的参与者有时前往这些文化场所,34.09%的人经常前往,4.55%的人从不前往。97.78%的人对我市的文化遗产场免费开放表示满意或者基本满意。参观文化遗产场所的参与方式上,朋友自发参观占33.09%,家庭出游和公司单位组织分别占26.47%21.32%92.05%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略有了解或有深入了解,并且91.01%的受访者认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有关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表示会积极参与的人占到了68.54%,表示看情况参与的人占29.21%。针对平时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或消息的关注程度,分别有29.21%的参与者非常关注,35.96%的参与者比较关注,34.83%的参与者碰到了就看看,没有人参与者表示一点都不关注。宣传方面,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中,27.6%的人希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的形式,25.2%的人选择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宣传,24.4%的人则更认同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而15.2%的人觉得用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形式。认为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传统曲艺流失的原因,27.82%的人归根于年轻人不愿意继承,23.29%的人觉得民众保护意识不强,20.97%的人认为是因为市场前景不好(没有市场价值),20.16%的人表示政府保护工作还不够。

如图,长沙市民了解最多且居所附近免费开放的非遗文化馆大致是几个市区里众所周知的:比如火宫殿火博馆,占总数的13.78%,是最多人知道开放的;接着是雨花非遗馆、长沙市非遗展示馆、天心非遗展示中心,占比分别是13.78%12.2%11.81%;长沙周边地区被较多人知道居所附近免费开放的非遗博物馆是铜官陶瓷博物馆,但占比并没有超过10%。其他的非遗博物馆附近居民知道开放的人并不多。

三、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让非遗走进现代居民生活还需努力做许多工作。参与者总体对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并且认为保护文化遗产是有重大责任和意义。但是对文化遗产的体验和感知还是甚少,也比较少知道并进入开放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宣传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创意的方式。人们对文化遗产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并没有深入到去做、去完善的阶段,也未形成传承并创新湖湘文化思维习惯。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也走进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新实践也将更多非遗传承的保护和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的研究课题交给学者和我们政府,我们未来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就未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这个重大的课题而言,我们也从这次小调查里总结出两条思路:

第一,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关键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近几年来,全国已经评选出将近两千名国家级传承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技艺和年轻人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建议政府和非遗企业采取一些人才激励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实质性措施,来保证传统非遗的发展。通过培训传承人群,开展主题活动,提升非遗传承能力,恢复造血功能,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的,实现活态传承。

   第二,产业落地把非遗变“活”。保护传承非遗的核心问题是要让非遗传承人见到效益。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非遗文化应通过产品与市场、社会接轨,让非遗魅力向其他领域延伸,同时带给非遗传承人信心。政府和非遗企业携手,要重视培育非遗产品市场,培育非遗“客户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让非遗文化产业落地发展。
相关文档: